逆勢崛起的陜煤樣本 ——專訪陜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 2004年初,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陜煤集團”)在國企改革大潮中應運而生,經過15年的改革發展,陜煤集團已成為擁有60多家全資和控股企業、有3家上市公司的國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連續5次入圍世界500強,2019年位列世界500強第281位,較首次入圍世界500強前移了135個位次。目前,陜煤集團資產總額從成立時的114億元增長到5000 億元;煤炭產量 1.6 億噸,位列全國第四;2018年銷售收入 2806 億元,位列行業前三;實現利潤135億元,占陜西省屬國有企業1/3。2018年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規模占全省50家上市公司一半,連續三年成為陜西賺錢能力最強的上市公司。 先人一步 化危為機戰寒冬 驕人的發展速度和經營業績,折射出陜煤集團在推進企業發展過程中,敏銳把握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相關戰略部署,開展的一系列超常規、突破性的改革舉措。特別是2014——2015年, 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煤炭價格飛流直下,進入市場寒冬。從陜煤企業內部來看,產業結構失衡,每年數百億的項目投資,導致集團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經營性現金流連年減少,償債能力下降;全集團陷入系統性虧損,老礦區和陜鋼集團虧損更為嚴重。陜煤集團保持定力、科學決策,在行業的寒冬中去雜歸核、治虧創效;在政策的機遇中結構再造、深化改革;在黨的建設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凝聚力量,打贏了一系列關乎全局、關乎長遠的攻堅戰,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和深刻變革,鑄就了新時代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的陜煤樣本。 2014年4月,時值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楊照乾被組織任命為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隨后又擔任集團公司黨委書記。上任不久的5月16日,楊照乾在陜北片區干部大會上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表達了“不在困境中奮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主動出擊跨越寒冬轉型關口”的決心。 “市場倒逼我們必須作出改革,而且要先人一步,要快人一步!”憶及當時的情形,楊照乾堅定地說道。 從2014年開始,陜煤集團打出了一套“瘦身健體”組合拳。率先啟動關閉資源枯竭、安全環保指標差、競爭力弱的8對礦井。在國家去產能政策措施實施以來,將原計劃三年關閉的18處礦井提前到2016年一年關閉到位,退出產能1815萬噸,占全省的62%,關閉煉鐵高爐1座,壓減產能60萬噸,分流安置職工近5萬人。在果斷“退”的同時,適時有序地“進”。利用國家“存去掛鉤”的產能置換政策,通過多方籌集置換指標,6個新建煤礦項目先后獲得國家能源局核準,總建設規模達到5620萬噸。新核準煤礦項目數量和建設規模全國第一,煤炭產業結構在一“退”一“進”之間全面優化,優質產能占比達到95%。 瘦身,為的是健體。現在回頭來看,如果關井、分流行動遲疑,計較個人得失,去產能工作將難上加難。在企業的生死存亡抉擇中,需要決策層有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擔當和智慧。對此,楊照乾帶領陜煤集團交出了一份完滿的答卷。 債變為股 快人一步得先機 2012年,煤炭市場寒冬期,陜煤集團負債率高達80%。從內部來看,一方面企業快速發展、投資規模大及融資結構錯配,推高了杠桿。另一方面,行業經濟下行、企業效益下滑后現金流短缺,這些給企業資金鏈的安全和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據悉,2016年,中央財經小組工作會議之后,陜煤集團開始著手籌劃推進債轉股業務,積極與各類金融機構溝通。根據債轉股的“門檻”設限,陜煤集團通過內部企業整合、股權重組劃轉等方式,為債轉股順利實施搭建平臺。2016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拉開“降杠桿”和“債轉股”的大幕,陜煤集團搶抓歷史機遇,率先實施債轉股業務。 楊照乾多次在會上說,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既是降低企業杠桿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的有效抓手,更是實現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有效嫁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實途徑,陜煤集團一定要抓住國家政策機遇,全力推動“債轉股”項目早日落地。 2016年12月28日,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陜西金資)和陜煤集團在西安簽署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規模達400億元。2017年初,陜西金資和陜煤集團與郵儲銀行三方聯合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以陜煤集團榆北煤業有限公司為平臺首筆債轉股100億元落地。這標志著陜西省第一個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正式落地。 實施債轉股業務以來,陜煤集團已與陜西金資、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845億元的債轉股協議,2017年6月底,落地債轉股金額超過372.5億元,占全國的50%,使陜煤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下降了10%,企業資本結構更加優化。截至目前,陜煤集團簽訂了1000億元的債轉股協議,已落地債轉股金額超過500億元。 2019年4月16日,歐洲金融主辦的“陶朱獎”評選頒獎典禮上,陜煤集團摘得“陶朱獎”“最佳融資解決方案獎”。作為同時涉及煤炭和鋼鐵去產能的企業,陜煤集團是陜西省唯一一家獲得該榮譽獎項的省屬企業。陜煤集團推動債轉股的實踐成為全國的一個范本。 投資環保 守得陜鋼迎春天 數據顯示,2018年陜鋼集團產量、效益雙雙實現新突破,全年產鋼1129萬噸,同比增加10.28%,位居全國鋼鐵企業第17名,實現利稅50.35億元,利潤30億元,同比增盈10.84億元,成功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在全國鋼鐵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由B+(優強)提升至A級(特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19年1~5月份,陜鋼集團持續保持產量、利潤雙提升,實現利潤11.9億元。 在行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陜鋼集團實現了經營業績的逆勢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更實現了從連年虧損到持續盈利的歷史跨越,這樣的發展背后也伴隨著陜煤集團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艱辛探索—— 2015年,正值鋼價低迷的時候,別的廠家都在四處想辦法跑銷售,而陜煤在企業經營最困難的時候,投資23億元進行環保設施改造。 當時的陜鋼已連續虧損4年。對于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如此巨額的資金,投,還是不投? 集團領導班子反復研討,楊照乾始終堅持社會責任和環保責任大于經濟利益,主張堅定不移地投資,并強調環保改造不能有欠賬。 近三年,陜鋼集團新增綠化面積148萬平方米,綜合利用煤氣余熱余壓發電46億kWh,實現了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0%,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0%。進行原料場封閉、料場車輛清洗、鋼渣熱燜處理、煤氣綜合利用發電等環保節能裝備升級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通過熱風爐智能燃燒改造,能效提升5%;燒結點火爐節能改造,能效提升30%。 鋼鐵市場形勢一有好轉,陜鋼集團便得以滿負荷生產,打破了持續6年虧損的局面,2017年實現利潤18億元,陜鋼成功實現了逆襲。 “環保投入23億元,他們掙回的是23億元以上的持續盈利,更重要的是穩穩扛起了一個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楊照乾說。 高瞻遠矚,不能把污染留給當地留給社會,這是一個企業家的大格局。 刮骨療毒 改革寄生小企業 自組建以來,陜煤集團有相當數量的小企業存在。而陜煤集團組建后,正好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企業的重心偏向擴張式、延展性發展,快速的成長也掩蓋了老企業包袱重、戶數多、層級多等歷史遺留問題。 這些問題的病根就是存在著大量市場主體地位缺失、嚴重依附于主業的“寄生企業”“僵尸企業”,不僅消耗、占用了大量資源,甚至盤剝侵蝕主業利潤,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集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獻血’給有需要但可以自造血液的人是雙贏,但獻給‘吸血者’,只能走向共同滅亡。”楊照乾在分析小企業改革的必要性時如此強調。 2014年8月,陜煤集團部署和啟動了小企業改革工作。2016年8月《關于加快推進小企業改革工作的意見》出臺。陜煤集團的小企業改革謀劃早、動作快,整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陜西省國資委專項考核中取得了單項第一的好成績。 按照2017年制訂的《小企業改革實施方案》,陜煤集團將空殼公司、長期歇業、無相關資質、業務收縮退出、扭虧無望、資不抵債等六大類共110戶企業納入改革范圍,占企業總戶數的21%,力度之大可謂空前。 截至2018年底,陜煤集團完成101戶企業的改革任務,占目標110戶的91.8%,盤活存量資金資源556億元。隨著小企業改革的持續深入,“僵尸企業”逐步出清,虧損源得到了有效遏制,治虧創效三年規劃提前實現,改革紅利加速釋放,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一舉多贏 陜渝合作樹典范 近年來,重慶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旺盛,年度耗煤量在4000萬噸以上。隨著《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的實施,重慶市關閉退出煤炭落后產能后,年自給能力不足1000萬噸,同時傳統外調地貴州供給乏力。在此背景下,重慶市經信委領導帶領市內主力電廠相關人員,遠赴西北尋找煤源。 關鍵時刻,陜煤集團伸出援手。 陜煤集團從2014年開始就提出了“去雜歸核”的策略。在實施產能置換制度之初,深挖自有產能置換指標潛力,有力保障了產能置換工作的順利推進,但仍有小保當一、二號及山陽等在建項目急需落實產能指標。 一方是用煤緊張,一方是眼望全國找指標。 考察、調研、座談、交流、協商……在雙方密集高效的互動中,達成了“煤炭保供+產能置換+物流投資”的合作共識,并于2016年12月9日,由重慶市經信委代表重慶市政府與陜煤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陜煤集團提供了當時價值近6億元的產能置換指標。隨著合作見效,2017年9月19日,雙方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重慶市再次向陜煤集團提供了價值7億多元的產能置換指標。作為條件,陜煤集團在重慶市設立了煤炭儲運基地,建立了常態儲備機制,承諾逐步遞增陜煤入渝總量,到2020年突破1000萬噸,并堅持入渝煤炭價格同時不高于長協價和市場價的“兩個不高于”原則。陜渝能源戰略合作體現了互利共贏的特點,這一模式也被國家能源局作為區域能源合作的典范在全國推廣。 2018年迎峰度夏期間,重慶部分主力電廠電煤告急。陜煤重慶儲運公司、陜煤重慶港物流公司積極配合重慶市經信委應急調度,緊急調運電煤14萬噸。特別是陜煤重慶儲運公司嚴格執行調度安排,在水路無法到達、煤價虧損的情況下,毅然選擇公路運輸方式,緊急調撥電煤6萬余噸到大唐石柱電廠,解決了石柱電廠的燃眉之急。“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經濟利益服從誠信紅利。”楊照乾說。 這是陜煤入渝開展合作以來打贏的第一場漂亮仗! 陜渝能源合作同時實現了陜煤集團西南地區及長江中上游物流發展規劃。一方面,為集團新增煤炭、鋼鐵產能提前布局市場,提升西南地區市場占有率,并可沿長江水路下行擴展至“兩湖一江”市場;另一方面,集團所需的鐵礦石、磷礦石等可由海入江,再由重慶港口鐵路轉運回陜,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僅鐵礦石就可降低物流成本70元/噸,年降低物流成本約1.4億元。同時,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和重慶市經信委共同指導,陜西煤炭交易中心編制,反映長江上游區域動力煤市場價格變化的重慶指數已在2019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發布,反映長江中游區域動力煤市場價格變化的湖北指數初步定于2019年11月底發布。 從陜煤入渝強勢推進,到以一盤棋的思路進行戰略布局,陜煤集團在贏得西南千萬噸級煤炭市場的同時,整合了集團內部產業資源,優化了物流節點布局。未來依托重慶,陜西煤炭可能挺進云、貴。隨著蒙華鐵路的建成,陜煤在鄂、贛、湘的供應量也將快速增長,在全國煤炭供應框架中,“中部看陜煤”的格局正逐漸清晰。 運籌帷幄 戰略引領贏未來 “乳化泵、采煤機、轉載機、工作面運輸機具備開機條件,可以開機。”近日,在榆北小保當公司地面調度指揮中心,綜采區職工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對井下工作面進行安全確認后,按下一鍵啟停開關,采煤機、電液控支架、刮板運輸機等設備有序啟動,采煤工序進入自動化跟機狀態,完成了工作面煤機記憶截割、成組移架推溜,支架自動跟機等生產工序。榆北煤業作為陜煤集團智慧礦山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而在智能化無人開采實現常態化應用領域,早在2014年5月,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名為“較薄煤層(1.4~2.2米)國產綜采裝備無人化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就順利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專家認為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6年5月,我國首個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創新中心在黃陵礦業公司掛牌成立。 在陜北榆林地區的陜煤集團榆林化學公司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工地上,130多臺強夯機正在緊張作業。這個計劃總投資1022億元、年處理原煤2014萬噸,肩負著陜煤集團“能材并進”轉型戰略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和這個項目一樣,陜煤集團上下涌動著奮進新時代的熱情和活力,正在按照“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大踏步前進。 在陜煤的核心技術創新基地——技術研究院,有260名員工,自成立以來,重大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00余項,獲得專利授權1005件。技術研究院重點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尋求產業突破,納米流體吸能新材料、透明導電薄膜等15項成果中7項已開始生產,其他8項正在調試。大量的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一批新型產業蓬勃興起,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延伸。 陜煤集團著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孕育的時代浪潮,正在抓緊開展雄安新區、上海和深圳研究院的組建工作,充分利用這些地方的科技、經濟、金融、市場等優勢,最終形成東西南北4個技術研究院的協同創新格局。目前,上海陜煤高新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已注冊成立,其他2個技術研究院正抓緊籌備。在注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陜煤集團設立了200億元的產業轉型基金,瞄準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跟蹤產業發展方向,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筑牢“根”“魂” 黨建引領增活力 從經營連續虧損,被進行退市風險警示的股票,到2012年股票取“星”摘“帽”——“*ST建機”恢復為“建設機械”,再到經營業績連年提升,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陜建機”)是如何逆襲的? 基層黨組織作為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橋頭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站在新時代發展的大坐標下,陜建機積極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全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活了企業發展的一盤棋。強化黨組織領導作用,聚焦產業布局突圍,推動實施產業資產重大改革重組,完成了定向增發增資擴股工作和引進混合所有制和多元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專業運營及資源優勢,進行了系列中高端塔式起重機的研發生產工作,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形成了制造與租賃服務協調協同發展的局面。堅持黨管人才,打破傳統選人用人機制,完善干部選拔、任用、考評、淘汰機制,選拔使用一大批年輕干部,用人才激活發展動能。引進培養高級管理團隊、專業工程技術研究團隊、高精尖專業人才,聘請職業經理人,推行市場化專業化管理。最新數據顯示,陜建機股份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88億元,同比增長217.48%。 在2019年黨建工作會議、黨風廉政建設暨紀檢監察工作會議上,楊照乾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黨建工作的主題就是:“聚焦主責主業、提高黨建質量,引領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 新形勢下黨組織開展工作,必須緊跟社會變革腳步,根據企業發展環境變化及時創新工作思路,才能解決生產經營、職工隊伍的新問題、新情況。 長期以來,陜煤集團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作為企業獨特政治優勢,圍繞企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在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中繼承傳統,立足實踐,積極探索,使黨建“根”“魂”深植陜煤沃土,構建新時代國企黨建新格局。 在黨建引領中強化了國企初心和使命。陜煤集團始終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把黨的領導融入企業治理,發揮了黨組織在企業發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深入全面系統開展專題教育、學習教育,強化了全體黨員的理想信念,增強了“四個意識”、堅定了“四個自信”,確保時刻做到“兩個維護”。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陜煤北移發展歷程為基礎,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弘揚陜煤“北移精神”。堅持黨建“脫虛向實”導向,深度開展黨建實踐課題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企業實際的辦法和舉措,促進了企業改革轉型。 陜煤集團及時修訂了《公司章程》及所屬企業《公司章程》,確保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陜煤集團黨委確立了“黨委書記負總責、分管領導分工負責”的黨建工作責任體系,黨委書記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班子其他成員切實履行“一崗雙責”。制定完善了集團《“三重一大”事項研究決策制度》《黨委議事規則》等,把黨委會研究“三重一大”有關事項作為董事會研究決定的前置程序。 按照黨管人才、服務發展、以用為本、高端引領的原則,根據不同類別人才成長的規律特點,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完善正向激勵導向,“三項機制”落地有聲,年度述職、季度點評、綜合測評倒逼各級領導干部履職盡責。創新開展二級領導班子研判,引入大五人格(WBI)測試工具,深挖干部個體資源隱性特質,完成了中層管理人員職務說明書,綜合分析研判班子搭配合理度、人才匹配度等。創建陜煤思創學院,已成功舉辦四屆,累計培訓企業管理干部238人。打通了人才引進、發現、培養和使用的新通道,加強重點骨干隊伍和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 錨定方向 高質量發展再加力 陜煤集團成長的15年,實現了從綜采到智能化開采的飛躍。智能化無人開采走到世界領先位置,無煤柱自成巷110/N00工法更是引領第三次采煤技術革命。陜煤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從落后到先進,再到引領世界發展,無論是建井技術還是采煤技術,陜煤都走到了世界前列,陜煤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歷程的縮影。 而面對煤炭市場的挑戰,楊照乾敏銳把握行業發展契機,始終保持進取雄心,帶領陜煤跨越市場寒冬,實現逆勢雄起,逐步探索和建立起集產業、資本、人才、科技有機結合體系,激活更多發展內生動力,帶來更多的創新效益。 當前,高質量發展時不我待,改革轉型形勢逼人。錨定新方位,陜煤集團確定了“16555”的“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這是引領陜煤集團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導向。陜煤集團將以10萬產業工人,6000億元的資產,支撐5000億元銷售收入和5000億元A股市值,實現500億元利潤,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清潔能源供應商,成為新材料與高端制造服務商,更加接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 “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是陜煤發展的契機,也是陜煤成功的秘籍。”這就是楊照乾的經營之道。一個卓越的能源化工企業正在西北強勢崛起。 |
陜西美鑫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 陜ICP備12002229號 )
|四博互聯網絡支持 投稿郵箱:394942094@qq.com
地址: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董家河工業園區 郵編:727100
陜公網安備 61020402000127號 建議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