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亚洲AV片在线观看,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国产人妻高清国产拍精品

登錄   

陜西美鑫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人民網: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陜煤集團轉型發展紀實

2020-4-15 15:34| 發布者: 風輕云淡| 查看: 3991| 評論: 0|原作者: 梅方義 汪琳 分享到:
朗讀:
摘要: 在陜煤集團的發展歷程中,2012年開始的煤炭、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遭遇斷崖式下行,然而,陜煤集團卻主動化“危”為“機”,開創了產業大調整、效益大提升、企業大轉型的良好局面,不僅打贏了生存保衛攻堅戰,還吹響 ...

在陜煤集團的發展歷程中,2012年開始的煤炭、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遭遇斷崖式下行,然而,陜煤集團卻主動化“危”為“機”,開創了產業大調整、效益大提升、企業大轉型的良好局面,不僅打贏了生存保衛攻堅戰,還吹響了向高質量發展進軍的號角,鑄就了新時代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的陜煤樣本。

數字記錄了陜煤集團的成長。2019年,資產規模5400億元,是2013年的1.55倍;營業收入3025億元,是2013年的2.01倍;2017年以來利潤總額占陜西省屬企業的三分之一;位列煤炭企業全球競爭力排行榜30強第二位,成為唯一入圍“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百佳名單”的陜西企業。在2019年省屬企業穩增長排名中,集團的利潤和工業增加值指標位列第一。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陜煤集團連續第五次上榜,排名持續上升,2019年位列第281位。

今年以來,陜煤集團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產不停頓,保供不掉鏈,統籌落實煤炭、化工、鋼鐵、電力、水泥等生產保供工作。數據顯示,一季度,陜煤集團煤炭產量4115.5萬噸,同比增長14.1%;化工產品436.8萬噸,同比增長4.1%;粗鋼產量297.6萬噸,同比增長4.9%。

產業結構優化 形成產業協同新格局

驕人的發展速度和經營業績,折射出陜煤集團在推進企業發展過程中,敏銳把握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相關戰略部署,開展的一系列超常規、突破性的改革舉措。特別是2014——2015年, 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煤炭價格飛流直下,進入市場寒冬。

從陜煤企業內部來看,產業結構失衡,每年數百億元的項目投資,導致集團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經營性現金流連年減少,償債能力下降;集團經營舉步維艱,老礦區和陜鋼集團虧損更為嚴重。

2014年4月,時值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楊照乾被組織任命為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隨后又擔任集團公司黨委書記。上任不久的5月16日,楊照乾在陜北片區干部大會上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表達了“不在困境中奮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主動出擊跨越寒冬轉型關口”的決心。

從2014年開始,陜煤集團打出了一套“瘦身健體”組合拳。率先啟動關閉資源枯竭、安全環保指標差、競爭力弱的8對礦井。在國家去產能政策措施實施以來,將原計劃三年關閉的18處礦井提前到2016年一年關閉到位,退出產能1815萬噸,占全省的62%,分流安置職工近5萬人。在果斷“退”的同時,適時有序地“進”。利用國家“存去掛鉤”的產能置換政策,騰挪出優質產能近6000萬噸。新核準煤礦項目數量和建設規模全國第一,煤炭產業結構在一“退”一“進”之間全面優化,優質產能占比達到95%以上。關閉煉鐵高爐1座,壓減產能60萬噸。“填平補齊”鋼鐵產業,2017年鋼鐵產量歷史性突破千萬噸,盈利18.58億元,一舉扭轉了6年來的虧損局面。2019年陜鋼集團鋼鐵產量1240萬噸,企業綜合競爭力評價上升到A級,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極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

現在回頭來看,如果關井、分流行動遲疑,患得患失,躊躇不前,去產能工作將難上加難。在企業的生死存亡抉擇中,需要決策層有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擔當和智慧。對此,楊照乾帶領陜煤集團交出了一份完滿的答卷。

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陜煤集團在“去雜歸核”戰略中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集中精力發展核心主業,在一“進”一“退”中布局千萬噸級礦井集群,于產業鏈延伸中構筑高端精細煤化工材料產業群。在產業演進和能源革命的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并逐步落地,加快戰略性產業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蓄勢待發,煤炭、鋼鐵等主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配套更具優勢,朝著主業突出、新經濟特色鮮明的現代能源企業闊步前進。

2019年4月16日,陜煤集團摘得歐洲金融主辦的“陶朱獎”“最佳融資解決方案獎”。作為同時涉及煤炭和鋼鐵去產能的企業,陜煤集團是陜西省唯一一家獲得該榮譽獎項的省屬企業。陜煤集團推動債轉股的實踐成為全國的范本。

作為陜西省最大的煤炭企業,陜煤集團近年來既面臨轉型升級資金需求增加的困難,又要解決過去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融資結構錯配等問題,“去杠桿、降成本”需求迫切。

2016年以來,抓住政策機遇,陜煤集團全力推動債轉股項目早日落地。平臺構建是陜煤集團債轉股業務的核心創新,其關鍵在于滿足金融機構對所關注標的資產質量的預期看好。陜煤集團重組搭建平臺,就是滿足金融機構對標的資產質量的評判,滿足市場化債轉股對標的資產的要求。

2016年12月28日,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陜西金資)和陜煤集團在西安簽署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規模達400億元。2017年初,陜西金資和陜煤集團與郵儲銀行三方聯合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以陜煤集團榆北煤業有限公司為平臺首筆債轉股100億元落地。這標志著陜西省第一個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正式落地。

第一筆100億元債轉股基金采用結構化投資產品的交易結構,以陜煤集團全資子公司、集團旗下非常優質的資產——榆北煤業為標的公司落地。

實施債轉股業務以來,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陜煤集團債轉股項目簽約金額達到千億,現已落地逾514億元,落地規模為全國單體企業最大。落地項目主要采取增資擴股、轉讓股權、轉讓股權收益權三種形式,推動企業負債率降低約9個百分點,債務結構與資本結構得到優化,使融資結構更加穩健,化解了轉型期財務風險,以時間換取企業轉型發展及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構建物流體系 拓展發展新空間

9月27日,陜煤集團所屬的陜西鐵路物流集團靖神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每年可提供5100萬噸的運力保障,與陜煤集團參股建設的浩吉鐵路(原稱蒙華鐵路)一道,為陜北煤炭外運提供新的戰略大通道。靖神鐵路是浩吉鐵路最大的集運系統。

作為一個“大進大出”以能源資源為基礎的企業,物暢其流至關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物流運輸、儲備和價格發布體系,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確保全國能源供應。在多年歷史積淀的基礎上,陜煤集團通過織密、接駁、水陸并用等方式,布局自己的物流產業,將自身“筋骨”延伸到大半個中國,助力陜西“三個經濟”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陜煤集團整合內部鐵路資源,專門重組設立鐵路物流板塊,在參股建設浩吉鐵路運輸大通道的同時,圍繞產業布局,以合資合作等方式積極與其他主體布局構建陜北鐵路物流系統。陜煤集團運營及在建鐵路里程、運能、運量均居全國前列。目前,陜煤集團對內有4條鐵路的直連直通,對外實現與浩吉、包西、太中銀、神朔和蒙冀等7條鐵路互聯互通,最終形成十大出口外運格局。

2020年3月中旬,陜煤集團收到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來的感謝信。信中對陜煤集團在迎峰度冬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的電煤保供工作表示衷心感謝。

這是陜煤入渝戰略合作又一成果。2016年12月9日,重慶市經信委和陜煤集團達成了“煤炭保供+產能置換+物流投資”的合作共識,為陜煤集團提供了當時價值近6億元的產能置換指標。此后,雙方又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重慶市再次向陜煤集團提供了價值7億多元的產能置換指標。陜煤集團則在重慶市設立了煤炭儲運基地,建立了常態儲備機制,并承諾逐步增加陜煤入渝總量。按照協議,到2020年,陜煤入渝量將突破1000萬噸,同時入渝煤炭價格不高于長協價和市場價。合作以來,陜煤集團積極履行合作協議,2019年累計入渝煤炭1081.1萬噸,提前1年實現了陜渝能源合作5年戰略目標。經過4年合作,陜煤入渝供應結構已由此前的以電煤為主,擴展到冶金、建材、化工、港口、貿易等行業。在持續做好“入渝保供”工作,加快推進與江西、四川、湖北等省份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2016年開始的陜渝能源合作,不但被國家能源局作為區域能源合作的典范在全國推廣,更實現了陜煤集團西南地區及長江中游物流拓展計劃,集團在珞璜、萬州、果園、涪陵、荊州、枝城建設大宗產品物流基地,加快長江中上游物流節點布局,為集團煤炭產品南下,鐵礦石北上提供支撐。同時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僅鐵礦石就可降低70元/噸,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4億元。

2018年12月5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和重慶市經信委共同指導,陜西煤炭交易中心負責編制的“中國煤炭價格指數—長江中上游(重慶)動力煤價格指數”發布,填補了長江上游區域煤炭市場指數的空白。2019年12月4日,長江中上游(湖北)動力煤價格指數發布。陜煤集團主導的陜西、重慶、湖北三大動力煤價格指數,將在各區域形成價格風向標作用,最終在全國動力煤交易市場中形成“沿海看國能,中部看陜煤”的新格局。

深化改革,撬動轉型發展新動力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陜煤集團組建后,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企業在致力于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解決老企業包袱重、層級多等歷史遺留問題。

通過深入分析形勢,找到了歷史遺留問題所在:一批資源枯竭、市場主導力不強及嚴重依附于主業的“寄生企業”“僵尸企業”,不僅消耗、占用了大量資源,甚至盤剝侵蝕主業利潤,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陜煤集團高質量發展和效益的提升。

推進層級低、市場主體地位缺失、依附性強、無發展前景,制約陜煤集團健康發展的小企業改革,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消滅虧損源……對陜煤集團來說,是自身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過去,陜煤集團所屬的陜西陜化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化公司)分層過多、分工過細,內部信息傳遞遲緩,對迅速變化的市場不能做出及時反應;部門之間分割管理,審批、協調環節過多,效率低下。下屬陜化公司的塑業公司2014年虧損350萬元,拖欠45家單位賬款,負債金額高達1000萬元,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陜化公司企業管理處負責人在回憶當時企業的境況時說,這是關乎塑業公司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必須集合大家的智慧,深入思考解決。

陜化公司以塑業公司為小企業改革試點,通過整合優化機構設置和管理流程再造,把原來11個部門整合為2個部門,推行干部重新競聘上崗,采取科學定員、并崗增責、轉崗分流等措施,管理人員由26人精減為7人,職工從177人精減為138人。

2015年底,塑業公司包裝袋產量較上年增長24%,實現扭虧為盈。2016年,包裝袋產量同比增長43%,利潤比上年增長36倍。2017年,包裝袋產量較2014年翻了一番,實現了產能跨越式發展。

如今,塑業公司效益連年增長,產能實現倍增,一躍成為陜西省最大的塑編企業之一。同時,陜化公司管理層級從原來的四級變為三級,降低了管理費用。

現在的管理人員只占職工總人數的6%,管理費用減少300萬元。2018年,陜化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實現盈利和經營良性發展。”

早在本輪經濟下行伊始,陜煤集團就開始著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下決心關閉資源枯竭、虧損嚴重礦井。2014年8月,陜煤集團啟動了小企業改革工作。

通過企業統計上報、業務部門核對,按產權關系、管理關系、產業板塊對集團所屬各級公司、分公司進行了梳理,2016年8月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小企業改革工作的意見》。

“集團的小企業改革謀劃早、動作快,整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陜西省國資委專項考核中也取得了單項第一的好成績。”陜煤集團企業管理部相關人員說。

自2016年8月開展小企業改革專項工作以來,從初期的重點清理空殼公司、長期歇業公司、扭虧無望公司,延伸到現在的“僵尸企業”,從初期產業端末梢拓展到現在的三級、四級企業。

陜煤集團在建設集團機關與陜南投資公司機關合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2018年將陜北礦業公司機關與神南公司機關進行合并,將富余人員充實到生產一線。他們制定了《盤活存量資產工作方案》,連續三年盤活存量資產均超過100億元。

截至2019年3月末,陜煤集團清算注銷、破產清算、對外轉讓、重組整合,實施完成了對98戶企業的改革。

陜煤集團在深化改革中激發體制機制活力,按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改革方向,開展了“歸位總部、做實板塊、精簡層級、放活實體”的改革工作,壓減層級、歸位放權,專業化、板塊化、大部室化改革成效明顯,有效降低了內部關聯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改革試點走在全省前列,各類各級混合所有制企業為陜煤集團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積極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46家企業167個家屬區的“三供一業”移交全面完成,18所教育機構分類處置任務全面完成,43所醫療機構成建制劃轉至醫療健康集團。

科技創新加速轉型步伐 提升發展新動能

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當員工坐在調度指揮中心,按下一鍵啟動鍵,井下工作面噴霧開啟、滾筒轉動采煤、刮板運輸機運煤,滾滾烏金順著溜槽源源送出……這就是陜煤集團所屬黃陵礦業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的生產現場。

從2014年率先在全國建立首個成套國產裝備智能化無人工作面以來,黃陵礦業已經完成了16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回采,實現生產輔助系統的“無人值守 有人巡視”;全部4對生產礦井6個工作面已實現智能化無人開采,成為全國首家薄、中、厚煤層智能化全覆蓋的礦區;2019年發布了煤炭行業首個智能化開采技術標準,填補了國內煤炭行業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標準的空白。黃陵礦業成為首批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評定的煤炭企業,正在由智能化采煤向生產全智能化、4G向5G迭代的轉變,“智能礦井”建設雛形基本形成。

坐標定位到榆北煤業礦區,這里實現了全國首家百米井下“圖圖約車”;地面、井下智能巡檢機器人投運,運用數字化傳感器實現對有毒有害氣體實時監測、預測預警;礦井汽車智能運銷系統實現3分鐘裝運,效率提高40%,日銷售由原來的5萬噸提高到6.5萬噸。

從井下到井上,從生產到經營,陜煤集團在榆北煤業,把煤礦建設成內部各套系統為組成構件,會思考、能決策的機器人……

而現在,榆北煤業正如火如荼開展生產領域智慧化建設的同時,展開了與華為、阿里巴巴等國內智能化領域“巨頭”智慧園區的建設......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創新是撬動發展的杠桿,發揮著推動經濟增長倍數效應的作用。陜煤集團已建成科研平臺、產業聯盟等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科技研發平臺集群,研發的無人化智能開采技術國產化率達到100%;研制的國產首臺套高性能8.8米大采高采煤機,實現對進口采煤機的整機替代,已在神東上灣煤礦12402綜采工作面連續平穩運行;主導建設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60萬噸/年粉煤資源潔凈化分質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成功建成開車;自主研發的甲醇制烯烴第二代工業化技術(DMTO-Ⅱ),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陜煤集團通過引進高端人才加盟組成專業創新研發團隊,進一步優化集團人才隊伍結構和做好人才培養儲備。啟動“萬人計劃”,從2018年到2022年,招錄全日制一類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院校畢業生1萬人;構建“雙創基地”,搭建技能大師工作室、班組技術攻關團隊、大工匠工作室等平臺;以職工姓名命名創新成果,兌現獎勵和薪酬,不斷完善人才薪酬激勵體系,從人才培養、平臺搭建、技術轉化多個環節,打造發展智力引擎。

翻閱作為陜煤集團新舊動能轉換的平臺的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目錄,一批科技創新成果“閃亮”躍出。

陜煤集團的新材料、新能源等自有技術走出了實驗室,正在邁向產業化。據統計,近年來,自主研發成果的中試生產線已建成15條,完成調試轉入生產2條,其中精細化學品苯甲醚各項技術指標世界領先,已經對外銷售200余噸,系列礦用材料已推廣至陜西、山西、貴州、四川、河北、重慶等多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納米流體能量吸收材料全球市場容量1000億元以上,目前運用這一新材料開發的“NFP納米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已在漢中完成了道路示范應用工程建設,并即將在榆北煤業建立礦井行車安全防護設施,相關標準規范日趨完善;

超級活性炭、石墨烯、高順式1,4-異戊橡膠及其膠乳、聚乙烯橡膠等一批工業化試驗項目即將調試完成; 

煤制芳烴和烯烴項目等一批指標領先、前景良好產品,正在進行小試收尾;

煤炭方向“110工法”推廣應用成效顯著,“N00工法”成功完成工業性試驗,智能化無人開采成套技術、礦井零排放安全綠色開采等系列技術成果,也已經批量化大規模應用于產業; 

……

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轉化已經在各自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為陜煤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2014年來,陜煤集團實施重點科研項目762項,完成科技投入356.85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117項。

當前,陜煤集團在做強做優西安、上海和深圳技術研究院的基礎上,加快在北京組建一個研究院,充分利用這些地方的科技、人才、經濟、金融、市場等優勢,最終形成東西南北4個技術研究院的協同創新格局。

2017年陜煤集團成立了100億元的轉型創新基金,對內支持集團已有的新技術產業轉化,對外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培育新興產業。陜煤集團瞄準新材料、新能源等經濟領域,積極布局細分行業跑道上的頭部企業,目前已投資多個項目。其中投資西安隆基,布局新能源產業;重組江蘇恒神股份,布局碳纖維全產業鏈。通過運作這些項目,堅定了借助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信心,最終形成集團新的經濟支撐點和增長極。

建設大項目 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四月的陜北,柔暖的春風,位于榆林市榆神工業區清水工業園,總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榆林化學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這里正掀起一場“能源革命”浪潮……

2017年12月,陜煤集團成立其全資子公司——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由其負責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在內的多個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工作。這項在建的全球最大煤化工項目,估算總投資達1250億元,年轉化煤炭約2400萬噸。通過園區優質的發展環境和低成本、大批量的基礎材料,吸引高端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入園,該項目的26種產品產出后,最終實現煤炭資源與紡織服裝、建筑裝飾、汽車材料、航天航空材料等高端制造產業的銜接。

這只是陜煤集團儲備項目的冰山一角。

“十三五”以來,陜煤集團建成了一大批煤炭、化工、電力、鐵路、新能源、新材料項目。今年年底,陜煤集團將在陜北形成2個千萬噸級礦井群,建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煤化工項目,建成千萬噸鋼鐵產業集群,建成權益裝機近2000萬千瓦的電源項目,基本建成陜北鐵路集運系統及沿海沿江大宗物資集疏運體系。

“十四五”,按照“以10 萬產業工人,6000 億元資產總額,支撐 5000 億元銷售收入和 5000 億元 A 股市值,實現 500 億元利潤的‘16555’”高質量發展科學指標體系”為引領,陜煤集團將從做強做優主業和加快新動能培育兩個方面謀劃集團發展,謀劃儲備了75個產業項目,估算總投資3300億元。

在煤炭、化工、鋼鐵、電力、物流等主業方面,一方面,通過投資新建、并購和重組等方式,不斷強化和提升主業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斷拓展主業發展新方向和新領域。在新產業培育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城市礦山、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生產生活服務等方向為重點,加快新動能培育,爭取在“十四五”末,新產業比重上升到集團產值的30%左右。

煤炭主業方面,謀劃儲備項目13個。以榆神四期開發為主陣地,爭取在陜北再建成1個千萬噸礦井群,在新疆謀劃一批煤炭項目,新增煤炭產能1億噸,到“十四五”末,煤炭產能達到3億噸。

煤化工方面,謀劃儲備項目10個。以榆林化學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中日國際合作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一期工程)為龍頭,以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為主要方向,以國際合作培育高端煤化工產業集群為模式,以汽車、紡織、建筑裝飾等為目標產品,打造完整產業鏈條。同時,為榆神四期煤炭資源開發配套轉化謀劃的“中日國際合作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二期工程”,擬建設世界最大的可降解材料生產基地;立足關中地區未來以精細化工和材料深加工為主要方向,加快推動關中地區化工產業集群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陜北現有蘭炭、電石、煤焦油加工等產業進行升級改造,確保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在陜北布局碳纖維及其配套產業;在內蒙古、新疆儲備一批有競爭力的煤炭轉化項目。

鋼鐵產業方面謀劃儲備項目4個,主要以環保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為主要方向。

電力產業方面謀劃儲備項目10個,繼續做大做強火電業務,爭取“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20%,積極開展配售電業務以及電力市場輔助服務。

另外,該集團謀劃儲備了錦東至清水工業園等5個鐵路物流項目;制造領域謀劃1個項目,在全國建設一批再制造生產基地;建材產業謀劃儲備項目15個;在城市礦山、工業固廢利用、新能源電池、智能制造、文旅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謀劃儲備項目15個;沿著“一帶一路”,在海外謀劃儲備2個重大投資項目。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十二萬陜煤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新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在陜煤轉型發展坐標系中找準坐標點,畫出路線圖,推動陜煤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努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關閉

陜西美鑫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 陜ICP備12002229號 )
 點我嘛|四博互聯網絡支持 投稿郵箱:394942094@qq.com
地址: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董家河工業園區 郵編:727100
陜公網安備 61020402000127號 建議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瀏覽

返回頂部